原标题:花好月圆 凡人至乐
◎杜汭
每逢中秋时节,南国的空气里便会弥漫着悠悠桂花香,古文中“花好月圆”的“花”指的正是桂花。其沁人心脾的天芬仙馥自然引得历代文人垂青,诗词吟诵为它,丹青赋色亦为它。五百多年前的某一个中秋,明代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公元1427年~公元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绘制出一幅《桂花芙蓉图轴》(又称《黄菊丹桂图》或《仿王渊花鸟图》),画中气象平和怡悦,温暖深情充盈其间。
画中右上角题跋云:“篱下黄花冒雨开,况依丹桂映苍苔,一樽相对浑无事,谁报敲门有客来。成化四年九月仿王澹轩笔意于有竹庄 长洲沈周并题。” 种种物象与典故关联密切,这种诗词造诣在画境营造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正是画家沈周的长项。“篱下黄花”典故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竹子代表气节与风骨,画家借此两物暗喻自己不入仕途的淡泊心态。一棵长在巨石上的丹桂树在画面正中上方舒展开来,穿插自如的枝头开满了丹桂花,笼罩荫庇着下面所有的花草;一只山雀飞来,另一只则栖息在桂树枝头回望对方,“栖桂”寓意“妻贵”;画面左下角几支芙蓉盛开,其意为“夫荣”,古意中桂花与芙蓉一起出现本应是用来比喻《仪礼》中所述的“夫尊于朝,妻贵于室”,但沈周这里却故意把菊花画在下方,突显自己的卑微、抬高妻子,寓意巧妙地将妻凭夫贵转化为“夫(芙蓉)以(依)妻贵(桂树)”,借以盛赞妻子对于自己人生和整个家庭的重要意义。
沈周的结发妻子陈慧庄确实是配得上这种赞扬的,正统九年(1444),她嫁给了书香门第养出的风雅丹青名士沈周,二者门当户对,夫唱妇随。陈氏乃常熟富商陈原嗣的千金,长沈周三岁,处处照顾夫君。慧庄不仅贤良淑德,会给婆婆的佛经注标点,深得婆婆欢心,而且在沈周生活最为困顿的时候,这位尽职尽责的妻子毅然“脱簪珥以应而无吝色”。关于沈周对发妻的情感,有他六十岁所作《西山雨观图》为证,其中描绘了他在西山为慧庄营造墓穴时的心情,写下《悼内》两首,其一曰:“结缡四十二星霜,贫贱来归贫贱亡。只剩辛勤在麻台,尽知惭愧累糟糠。”
这幅《黄菊丹桂图》恰恰就是定格了他们的两情相悦, 42岁的沈周与45岁的慧庄,在结发的第24个年头,家中事务已交由孩子们全权料理,历经风雨的夫妻二人开始了悠闲无挂碍的日子,烟云供养、花草芬芳、飞禽往还、友人雅集……种种平凡人生至乐对于不惑之年的他们来说,都比青春年少、两小无猜之时有了更深的感受。
正是在贤妻的辅佐下,地主沈周才得以脱离凡俗事物,专心做他的画家沈周。更为重要的是,慧庄家有很多字画收藏,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沈周的眼界。也正是从这时起,沈周开始大量临摹古人真迹,画艺精进神速,从而闻名天下,拥趸众多。这一幅《菊花丹桂图》便有可能就是慧庄家的收藏。题跋中写明“仿王澹轩笔意”,这王澹轩是元人王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王渊的《桃竹春禽图》,其巨石上有居中桃树的构图和上方两只山雀的呼应动态也许正是沈周借鉴的出处。《黄菊丹桂图》中桂树笔法苍劲浑厚,转折变化生动不呆板;山石用斧劈,墨色蕴藉等也都与王渊所绘桃树岩石相似。但这叶子和花的笔法上,沈周并没有照搬王渊,没有采取勾勒分染的方式,而是水墨点染树叶和花蕊,这种点写方法实际上恰恰是结合了没骨花卉的画法。相背分明,花青为正叶,淡墨为反叶,笔墨和颜色本身的韵味更加被强调了。据传王渊的花鸟师法五代黄筌(史称“黄筌富贵”),而黄筌其实正是没骨花卉的创始人,由此可见沈周的师法确实是笔笔有出处,而且是工写转换灵活自如。
设色上,此画虽然只有淡淡的花青、赭石渲染和极少面积点缀在菊花上的黄色和桂花的朱红,却依然不失王渊和黄筌那种端庄雍容的贵气。正如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的:“石田氏(沈周)乃能以浅色浅墨作之,而神采更自翩翩,所谓妙而真也。” 此幅《黄菊丹桂图》的描绘正值沈周开始大量临摹的时期,自此以后的很多年月里,经过陶铸宋元各家,大量临摹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人佳作,广泛吸取前人的笔墨技法要素,加以融汇,将仿古与自然写生汇为一体,注入自己的体悟,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相较而言,时下众多所谓画家无视古人传统、漠视临摹、年纪轻轻空谈创新、盲目追求个人风格简直是歧途迷路。
沈周一生才学精研至臻通达,名利看淡不入仕途,以韬晦保身的圆融处世方式立身,自然地成为吴门艺苑的宗师。更为难得的,是他能够活得平和而幸福,为习惯于孤独隐居、清冷凄凉的文人提供了一种理想而可行的有温度的生存方式,珍惜眼前一切,与有情之人做快乐之事,随自己心意而活。信仰、文学、艺术……所有一切,终究要归于对生活本身的理解,这一点,沈周确实有大智慧。纵是以时人的评价标准来说,也堪称正能量典范。
